梅毒介绍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蔡锷将军19岁弃笔从戎,2次胜仗名垂史册 [复制链接]

1#

提起蔡锷将军,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。或许是因为他英年早逝,短短34年的生命还来不及像其他那些军事大将一样让大家记住,又或许是因为他和小凤仙的一段风流往事,让他的军事才华被八卦谈资所掩盖。

但事实上,蔡锷是真正的将军,他颇具将才,有胆识有智谋。

他是最早反清的一批将士,是“护国运动”第一人,他还是第一个提出”持久战“思想的人,众所周知,这种思想在中日战争中被广泛运用,他的学生朱德在他身上受益匪浅,军界泰斗蒋百里受他启示提出“空间换时间”战略,可以说,蔡锷一个人影响了中国一代军事力量。

革命家高君宇这样评价蔡锷:

“生如闪电之耀亮,死如彗星之迅忽。”

生如闪电之耀亮

1.弃笔从戎,他选择了一生的使命

蔡锷,一个晚晴出生的人,13岁他也中过秀才,也试图考取功名。但是从小就比别人高瞻远瞩的蔡锷,很快就发现清朝已经走向衰败,他亲眼目睹了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签订丧权辱国条约,以满足某些团体的利益而深感痛惜。

与此同时,蔡锷在时务学堂读书,师从维新派梁启超,还跟着梁启超去过日本留学,这段时间,西方“天赋人权”的思想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,他接触了自然科学,就对清政府推崇的八股文更加排斥,思想上的解放让蔡锷更加渴望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度。

可以说,蔡锷这一生受维新派的影响非常大,直接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和走向。

年,维新派人士唐才常想在武汉发动起义,拥护光绪帝上位,继续推行君主立宪制。当时时务学堂的很多师生都从日本回来参加了这次起义,蔡锷也是其中一员。

唐才常的决定受到维新派黄忠浩的反对,他认为时机不成熟,盲目起义太过冒进了,只会白白葬送许多青年才俊。但一腔热血的唐才常还是一意孤行,发动了起义,这次起义,果然以失败告终,唐才常被捕,蔡锷的五位同学被杀害,好在黄忠浩爱才,强留蔡锷在家才没有出去白白牺牲。

可以说,黄忠浩是蔡锷的第一位贵人。他救了蔡锷的命,才让蔡锷在此后的人生里为革命作出贡献。也是这次起义失败,让蔡锷决定投笔从戎,他终于明白了,在战争年代,拿着武器上战场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。

回到日本后,在梁启超的帮助下,蔡锷进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陆军。经过专业培训,蔡锷在军事上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,后来,他还和同在骑兵科的同学蒋百里、张孝准并称为“中国士官三杰”。

2.重九起义崭露头角

毕业后的蔡锷回国了,在广西陆军小学担任总办一职。在这个时候,蔡锷一边培养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,比如:朱德、李宗仁、白崇禧,一边又静待时机看着局势蓄势待发。当时蔡锷凭借一身本领,得到了广西巡抚李经羲的赏识,把广西军事建设全权交给了蔡锷,这成为蔡锷从书本理论走到实战实践的重要一步。

一直韬光养晦的蔡锷终于在年等到了机会。这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。

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,身处云南的蔡锷第一时间响应,发动了辛亥云南起义,又称重九起义。

蔡锷当时认为:云南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响应,如果胜利了那就是皆大欢喜,如果失败了,云南可以策应贵州、四川两省,形成西南角合力,一起对抗清政府,而当时清政府面对内外忧患,已经“体力不支”,湖北胜利的希望很大。于是,蔡锷就果断地做出了当月农历十八起义的决定。

当时的云南巡抚听说湖北起义后已经加紧了戒备,并且快马加鞭召集忠于清政府的各巡防营到省城集合。这些情报蔡锷自然是了如指掌,于是他又果断下令,将起义的时间从十八提前到初九,以免和巡防营碰面,造成人数上的劣势。

蔡锷将起义军集中起来一路向省城进攻,期间他派步兵和炮兵攻占了军械局,获得了不少军事补给,更加上涨了士气。路上遇到前来镇压起义军的钟麟同,钟麟同吓到不敢乱动,眼睁睁地看着起义军过去。

而且蔡锷每攻克一个地方,蔡锷就安排人把守要塞,还下令不许枉杀一个人,不许夺百姓财务,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戴。

由此可见,蔡锷不但懂得“克敌”,还懂得“人心”。他明白任何一个将军都是为了保护人民保护百姓的。

11日,蔡锷大军拿下省城,军政府成立,蔡锷发电通报云南独立,积极响应了武昌起义,蔡锷一时名声大噪。

3.两部军事著作影响深远

蔡锷将军拿下云南后任云南都督。经过两年的经营,已经在西南地区很有威望了。

在这个时候,他还写了军事著作《曾胡治兵语录》和《军国民篇》。

《曾胡治兵语录》主要是蔡锷精选的在建设和治理军队以及军事战略方面观点的收录,并且每个战略观点,蔡锷都进行了分析、解析、批注。这本书里,蔡锷也首次提出了“持久战”的思想。

蔡锷说:

“兵略之取攻势,固也,必须兵力雄厚,士马精练,军资完善,交通利便,四者均有可恃,乃足以操胜算。四者之中,偶缺其一,贸然以取攻势,是曾公所谓徒先发而不能制人者也。”

他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军事现状,认为四个条件都不具备,只能耗着,把敌人人财力都慢慢消磨掉。

而另一部著作《军国民篇》,则上升到了军事思想的层面。蔡锷在书中指出,“陶铸国魂”才是当务之急。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没有爱国意识,有再精良的装备和再精湛的谋略都是无济于事的,没有“国魂”一个人在战场上还是会做逃兵,所以,一定要进行军国主义的军事教育。

蔡锷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蔡元培推崇,直到蒋介石上台后,都要求每个军官必读此书。

4.护国运动奠定军事地位

蔡锷在云南还没把屁股坐热呢,时局就又发生了变化。孙中山好不容易推翻了清政府,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却被袁世凯窃取了。

袁世凯一方面十分欣赏蔡锷的军事谋略,想把他拉拢过来辅助自己称帝,另一方面,如果蔡锷不支持自己,也得把他看在身边,防止他拥兵自重对自己不利。于是,袁世凯亲自发电邀请蔡锷到北京做官。蔡锷刚开始还没有认清袁世凯想当皇帝的真面目,带着一家老小就去北京了。

到了北京之后,袁世凯称帝的目的浮现,蔡锷大呼上当,就开始想着办法逃离袁世凯的控制,以便讨伐袁世凯。

这时候,蔡锷就想到了一个谋略:“装傻”。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品质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
蔡锷先是假意支持袁世凯,与袁世凯一派人混熟。也是机缘巧合,这帮人喜欢逛烟花柳巷,就带着蔡锷一起去,蔡锷就遇到了小凤仙,于是心生一计:英雄难过美人关,如果沉迷酒色,袁世凯就会放松对自己的戒备。

再看眼前的小凤仙,才十四五岁的年纪,相对单纯,比较容易获得信任,而且蔡锷应该是喜欢小凤仙的,不过,就算动情了,与大业相比,蔡锷还是会选择事业。

蔡锷利用小凤仙做了两件事:一件是假装为了小凤仙和原配妻子吵架,和老母亲闹翻,老母亲一气之下带着女眷离开北京,顺利让家人脱身。第二件是假意和小凤仙出游,让小凤仙作为掩护离开北京。

这两件事蔡锷都成功了,离开北京后就马上发起了护国运动,讨伐袁世凯,打碎了袁世凯的皇帝美梦。也一举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地位。

死如彗星之迅忽

年11月,年仅34岁的蔡锷将军去世了。本来身体就不好的蔡锷在护国运动后就请来了德国医生阿斯米看病。

因为蔡锷发病症状很像梅毒,加上他和小凤仙的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。阿斯米就武断地认为,蔡锷是患了梅毒,于是就给蔡锷将军注射了治疗梅毒的药物。

本来不是梅毒的蔡锷将军因为用了毒性本来就特别大的,一时间身体就受不了了,很快蔡锷就失去了自理能力,不久便去世了。

蔡锷去世后,成为了第一个享受国祭的人。军界、政界人物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,一生深爱着他的两个女人:妻子潘惠英和情人小凤仙也怀念了他一辈子。

潘惠英是蔡锷真正爱的女人,也是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人,蔡锷去世时,潘惠英才21岁,却为蔡锷守寡一生;小凤仙这一辈子也只爱过蔡锷一个人,蔡锷去世后就隐姓埋名,淡出大众视野,潦倒一生。

这就是蔡锷短暂一生给世人留下的故事。他是一位雄才壮志的将军,本应该被载入史册,创造更辉煌的价值,却不幸英年早逝,给历史留下了遗憾。

有时候想想,如果蔡锷没有那么早就去世,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。如果大胆猜测一下,袁世凯倒台后,党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,没有一个杰出的领袖,也没有一支军事力量可以统领大局,如果这个时候蔡锷身体尚好,那么他一定会被众星捧月,恐怕就没有后来蒋介石什么事了。

当然,历史不会重演,但是历史里的蔡锷,应该在历史长河里拥有姓名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